桂凯旋:人民城市理念与教书育人实践

  发布时间:2022-12-10   动态浏览次数:191

2021年8月,芜湖市首创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制度,在科研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积极支持对城市有特殊贡献的单位创新发展。其中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三所高校是芜湖市市委、市政府选定的第一批高校作为城市合伙人,已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建立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建设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

11月13~19日,我参加2022年芜湖市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紫云英青年人才培训班虽然培训课程大都和智慧城市、数字经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很少涉及我们专业或者我们高校教师与人民城市建设的关系方面的内容。但是,从整个课程教学以及交流研讨环节中,我觉得我们高校教师在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作为高校教师,如何在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找准定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主要有以下三点感悟:

一、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守教书育人初心

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教育工作者,也是城市建设的一份子,更是这些城市建设者的培育者,责任在肩,使命向前。就教育工作而言,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学生的需求,努力创造出宜教、宜学、宜成长的教学氛围和教育环境。立足三尺讲台,上好每一堂课,是身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关心特殊学生群体的成长情况,比如配合学院做好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家庭困难学生的帮扶、就业和考研学生的指导等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爱心和责任心,践行“我为师生办实事”的誓言,为建设人民城市作出自己的贡献。

人民城市建设,我想其最终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而不是仅仅由少数的领导群体参与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这让我联想起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也能由“教师课堂”转变为“学生课堂”,让学生以多种形式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不是由老师在讲台上“孤军奋战”,只有实现了这种转变,才能解决学生上课“抬头率低”的问题。

当然,这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反映某某班级的学生学风太差,上课低着头忙自己的事情,不听课。我认为,很多时候我不应当完全把上课时学生“抬头率低”的问题归因于学生,而是要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如果是因为我们教师备课不充分、上课内容没有逻辑性而导致学生不愿意听,我想我们是没有资格要求学生们抬头、强迫他们听课的。以学生为中心,我觉得最基本的是,我们要做到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学生,老师备课不充分,上课内容毫无吸引点,我们在底下听课会是什么感受。这就让我想起在浙大培训时,一位老教师讲的话:“以后上课,你们可以用录像机把自己的课全程录像下来,然后回去看视频回放,看看自己是否有耐心有兴趣地听完一节课”。另外,我们一再强调大学生不应当像高中生那样被动学习,而是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绝对不是一门课我们留了很多章节内容不在课堂上讲授,让学生自学,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是应该体现在教学模式上。

、结合地方产业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城市是高校最直接的外部环境,城市的建设发展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城市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文化结构,也直接影响着大学学科专业的设置,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结构。与此同时,大学也在支撑着城市的发展繁荣进步。没有大学的文化引领、人才支撑,城市的独特文化品味和经济社会发展就难以彰显。

安徽工程大学具有以工为主、支撑产业、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扎根芜湖大地,服务地方经济是学校一直践行的使命。但是从目前的数据显示,我们的专业类别或者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与芜湖市实际人才需求契合度不高,输出人才与城市建设急需领域不匹配。导致我们的城市留不住自己培养的人才,比如2019-2021年间,安师大、安工程和皖医三所高校每年毕业生留芜工作比率不足20%,最少年份仅7%。就我们材料学院的毕业生而言,留芜学生数可能也在较低的数值水平。我们知道,其实芜湖还是有很多与我们的专业契合度很高的企业的,这就说明我们和企业之间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和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现在很多企业反映我们毕业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所以学校启动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我想,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只能说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并不能在这个问题上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制定或者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时候就应该让更多的企业骨干人员参与进来,这样才能结合城市的需求,科学地设置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芜湖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将自身的事业与城市的发展相融合

大学从政府、社会企业中获取办学资源的能力,取决于大学的办学水平。城市是资源的聚集地,大学如果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融入城市,在与城市的共生互动中吸取政府、社会、市场的力量,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实现大学高质量发展。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建立拥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学唯有密切关注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紧跟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找准自身的位置,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拓展新兴产业,助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的教师大多从国内知名院校博士毕业,在博士期间所做的课题考虑到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问题,大多表现出不太“接地气”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的科研成果大多还是漂浮的半空中,无法落地,无法与企业开展实打实的合作,实现成果转化,这对于城市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当然,从目前评职称的制度来看,我们新进的教师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利用现有成果去攻克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项目,这固然没错。要想将我们的科研成果落地,实现成果转化。我们必须考虑科研课题的转型,要贴合我们芜湖市地方产业的需求去开展更多的研究工作,开展深入、实打实的校企合作,将我们的科研工作与城市的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科研工作得以持续。前段时间我们学校实行的以研究生学位论文“四题”为载体,探寻产学研合作发展新路径,其目的也是为了提升我们教师的科研工作以及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和贡献度。从今年我们横向科研项目的到账情况也能看出,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是非常欠缺的,几十万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所以我想,如何切实将我们的科研工作与芜湖市的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实现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这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应该好好琢磨的事情。

——该文是桂凯旋老师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职工大会上分享的参加芜湖市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紫云英青年人才培训班的学习心得。

(文字:桂凯旋;审核:郭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