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12日,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子组建的安徽工程大学“徽途新声”实践团奔赴安徽省宁国市梅林镇,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主题,将防溺水宣讲、文化古道保护、集体经济调研、基层治理探访等实践内容有机串联,用脚步丈量乡土脉搏,以专业回应乡村需求,在六天紧凑而丰盈的行程里,绘就一幅新时代青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画卷。
走进集镇,把问题清单变成服务菜单。实践团甫抵梅林,便沉浸式观察集镇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快递站点辐射多远?留守老人就餐如何解决?队员们一边记录,梳理出“环境卫生死角”、“人口空心化”、“文化展示碎片化”等痛点问题。夜幕降临,团队召开“诸葛亮会”,把发现的问题按“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四大类分级,为后续精准服务奠定扎实基础。
敲门宣讲,为孩童系牢“安全绳”。队员们分组入户,把“六不准”防溺水原则改编成顺口溜,面对面讲解、手把手示范,共发放宣传手册200余份,覆盖50余户家庭;同时他们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到留守儿童暑期生活、家长对教育帮扶的期待等58条信息,现场建立电子台账,架起青年与乡村的情感桥梁。
沙埠访企,看集体经济如何富民。走进沙埠村经济合作社与农民电影院,团队详细了解“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运营模式;通过问卷与访谈,发现耕地利用率不高、产业链条较短等瓶颈,提出“小田并大田”、“直播电商孵化”、“农旅融合微线路”等7条具体举措。
古道寻踪,让千年文脉“活”起来。针对古道路段无护栏、标识缺失、文化故事散落等问题,团队现场测绘3.2公里风险路段,采集22处历史传说,提出“研学+保护+文旅”一体化方案:增设仿木护栏、二维码解说桩、AR实景导览,并计划与设计学院合作开发“古道印记”系列文创。团队与村委会围桌夜谈,商定共建“大学生古道保护工作站”,长期开展志愿巡护、故事采集、研学课程设计,力争让沉默的古道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调解课堂,悟基层治理大智慧。在梅林镇专职调解员关峰林工作室,泛黄的工作手册写满了家长里短。关主任用“屋檐水照滴”的俗语化解排水矛盾,用“稻子要晒也要扬”的农谚劝和邻里。队员们边听边记,把典型案例整理成微课件,并现场模拟情景剧。随后,大家来到村委会,墙上的“乡村振兴进度表”赫然醒目:从“空心村”改造到老年食堂建设,从电商服务站运营到特色种植产业,每一项数据都凝结着村干部的汗水。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既是一次“国情教育”大课堂,也是一堂“知行合一”训练场;青年学子在乡土中国中读懂民生、淬炼专业、涵养家国情怀。安徽工程大学始终把社会实践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通过“校地共建、项目化运作、长效化跟踪”机制,引导学生在祖国大地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让青春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同频共振。
(文/图:谭其;编辑:鲁力;预审:田园;审核:方玖胜)